明朝一太监墓,上面刻一行字,却揭开了郑和下
关于考古与盗墓的迷思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考古和盗墓究竟有何不同?许多人误以为这两者的行为都是对长眠地下的古人的挖掘与打扰。当专家们挖掘了一个明朝太监的坟墓后,却让他们无言以对。
明朝,这个辉煌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天启年间王恭厂的大爆炸等事件都令人匪夷所思。但说到最大的争议,莫过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史诗。郑和的船队中,宝船之大,令人难以置信:长44丈4尺,阔18丈,换算成现代单位,大船相当于长137米,宽56.34米。
这一巨大的船体让许多外国学者提出质疑。他们疑惑明朝以木质结构造船,是否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船只。甚至有一些英国的史学家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是1416年英国建造的排水量为1400多吨的卡拉克船。
要证明明朝确实造出了这艘巨大的宝船,却无凭无据,加之相关的造船资料已经失传,这个谜团似乎无法解开。答案却在一个明朝太监的墓中找到了。这个太监名叫洪保,史料记载他参与了所有的下西洋活动。
洪保的墓中有一行字刻写着:“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这里的“料”是古代的船舶计量单位,一石粮食或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五千料,至少相当于2500吨。与之相比,西方的哥伦布的船只不过1000吨而已。这一发现令中国专家激动不已,他们自豪地对外国专家表示,这下那些质疑的声音可以消停了。
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关于郑和船队的一个谜团,也展示了明朝在造船技术上的辉煌成就。洪保的墓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证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辉煌与伟大。这一发现也再次证明了考古与盗墓之间的区别:考古是探寻历史的使者,而盗墓则是破坏历史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