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原因让宋高宗非要杀死岳飞不可?
岳飞,这位来自宋相州汤阴县的抗金名将,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以及民族英雄。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以其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而令金兵闻风丧胆。金人曾发出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面对这样一位忠臣良将,为何最后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北宋王朝的历史背景。自太祖皇帝以来,北宋一直对武将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以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为主。岳飞的部队被誉为“岳家军”,而非“赵家军”,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触及了皇权的敏感点。加之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规模庞大,几乎占据了宋军的一半兵力,这让宋高宗心生疑忌。他曾经经历过苗刘兵变,从此对武将极其不信任。
岳飞个人的性格与行为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可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不太懂如何与君主打交道。有才能的人往往脾气较大,岳飞亦是如此。他一旦生气,就会选择辞去职务,甚至还得皇帝去恳求他回归战场。这样的臣子,皇帝自然是容不下的。
作为手握重兵的岳飞,在皇帝眼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皇帝会担心万一某天他心生反意,或者手下的将领想要借此机会封侯拜相,逼迫岳飞走上夺权的道路。况且,宋朝能征善战的武将不止岳飞一人,韩世忠、吴玠、吴璘等人同样英勇善战。特别是吴氏兄弟镇守的陕西,金军根本无法从那儿进入四川,其军事价值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的悲剧命运已然注定。虽然表面上看似秦桧在背后搞鬼,但实质上,这一切都是皇帝授意的结果。在封建社会中,功高盖主的人往往难以有好下场。岳飞便是这一历史规律的见证者。他的死,既是北宋政治格局的必然结果,也是其个人性格与行为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