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便根据太阳的运行、天色的变化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将一昼夜的时光细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别称和更次划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子时(23:00—01:00):这是夜半时分,又被称作子夜、中夜。三更时分正对应此阶段,大地已入梦,万物静寂。
丑时(01:00—03:00):此刻鸡鸣之声响起,荒鸡啼叫标志着大地的觉醒。古人称此为四更时分。
寅时(03:00—05:00):黎明破晓,平旦之际。此时大地开始苏醒,五更时分便悄然而至。
卯时(05:00—07:00):旭日,阳光洒满大地。日出、破晓、旭日都是这个时辰的别称。
辰时(07:00—09:00):这是早晨的时光,也是吃早饭的时刻,被称为食时或早食。
巳时(09:00—11:00):临近正午时分,隅中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午时(11:00—13:00):太阳行至天空正中,日中、日正之时,正是人们用餐之际。
未时(13:00—15:00):太阳偏西,日昳时分,人们开始感受到一丝闲暇。
申时(15:00—17:00):晡时或夕食时刻,人们工作或劳作之余享受一顿轻松的午餐。
酉时(17:00—19:00):日落之际,日入之时,劳累一天的人们开始归家。
戌时(19:00—21:00):黄昏时分,日暮之际,人们或许在院中纳凉,或在灯火阑珊处闲谈。
亥时(21:00—23:00):夜幕降临,人们安歇睡眠,人定时分,大地回归宁静。
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时辰的命名逻辑与太阳运行和天色变化紧密相关,如“日出”对应卯时,“日中”对应午时等。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来源的标准化表述,确保与古籍记载和现代解读高度一致。每个时辰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