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谥号是壮缪,有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_奇闻趣事网

关羽的谥号是壮缪,有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奇闻趣事 2025-04-29 17:47www.bnfh.cn奇闻趣事

谥号制度,一种源于周代的古老传统,是对有身份地位之人死后给予的世人评价。这一制度犹如为人生画上最后一笔,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个人的生平事迹,或褒或贬。其中,“文”、“武”、“明”、“睿”等字常带褒义,而“灵”、“厉”、“炀”等则含有贬义。还有一种平谥,不偏不倚,既不过誉也不刻意诋毁。

关羽的谥号“壮缪”引人注目。这个谥号并非在他死后立即赋予,而是在建兴七年(229年),距离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离世已有十年之遥。时至今日,关于这一谥号是美谥还是恶谥,仍引人热议。

对于美谥一说,一些学者认为在古代,“缪”与“穆”二字相通。《荀子-王制》中提到“昭缪”,其中的“缪”可解读为“穆”。“缪”与“穆”虽在古籍中可通用,但在谥法中却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如《谥法解》所述,“名与实爽曰缪”,“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可见,二字在谥法中的意义截然不同,不可随意混用。

明人程敏政认为“缪、穆古通用”,并举秦穆、鲁穆等例子为证。在《三国志》中,如魏臣陈泰、赵俨、王昶、徐邈等人的谥号均为“穆侯”,而非“缪侯”,这足以说明问题。而且,“缪”字作为谥号,仅出现在关羽的“壮缪侯”中。

进一步来说,《谥法》中的“壮”字与“庄”字相通。关羽的“壮缪”实际上是“庄缪”。《谥法解》中提到,“兵甲亟作曰庄”,“名与实爽”,也就是说名实不相符。这种名实不符并非关羽本人的问题,而是他的声望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阿斗追赠关羽为“壮缪”,应该是基于关羽为国壮烈捐躯的史实,这一评价相对公允。

这一谥号见证了关羽一生的戎马生涯及其声望的起伏。尽管争议不断,但这一谥号已成为关羽身份的一部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