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慈禧如何实现逆转的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礼教森严,男女有别,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慈禧太后却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权威,实现了与众不同的地位。她如何在众多的规矩和限制中,展现出凤在上、龙在下的非凡霸气呢?
每当提及清东陵,人们都会想起慈禧太后陵前的那块独特的玉雕——凤在上,龙在下。这无疑是慈禧太后权威与地位的象征,也是整个清东陵最为引人注目的特一。
同治五年,咸丰帝的定陵竣工。按照大清祖制,皇后慈安和贵妃慈禧的陵墓只能在定陵附近选址,且只能建立一座皇后陵。这一规定引起了慈禧的不满。她坚决要求拥有自己独立的陵墓,并表现出凤在上、龙在下的独特地位。承修大臣们无奈之下,只好仿照双妃园寝的样式,在陵的后院东西并排各建宝城、宝顶,并下建地宫。
双陵的建制虽然一样,但慈禧却想要自己的陵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于是,在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东陵守护大臣以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受损为由,向朝廷上奏请求维修。实际上,这是慈禧为自己打造独特陵墓的一个契机。在维修过程中,大殿和东西配殿的揭瓦维修被改为拆后重建,整个工程浩大且历时良久。
在工程建设期间,八国联军侵华使得工程一度停顿。慈禧回京后,亲自来到工地检查。1908年10月18日,历时13年的重修工程终于完工。而这块象征慈禧地位的丹陛石上的高浮雕图案——龙在下,凤在上,更是引人注目。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板以及望柱头的雕刻,都展现了“凤引龙追”和“一凤压两龙”的独特设计,进一步彰显了慈禧的权威和地位。
这块丹陛石以及整个慈禧陵的建造,都是慈禧独特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她以智慧和勇气,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自己的非凡霸气。她的地位与权力,不仅体现在对朝廷事务的掌控上,更体现在她对自己陵墓的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要求和坚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