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权如命的慈禧为何同意立宪?她究竟懂不懂?_奇闻趣事网

嗜权如命的慈禧为何同意立宪?她究竟懂不懂?

奇闻趣事 2025-04-28 13:17www.bnfh.cn奇闻趣事

慈禧面对立宪这一全新事物时,她的认知与理解是通过多年的政治经验和知识无法触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依赖亲信大臣的意见,开始了对立宪政体的探索。她了解到,立宪并非简单的制度变革,而是一种涉及国家权力架构和民众权益的深层次改革。

在1904年,张謇递呈的《日本宪法义解》让慈禧对日本的立宪成果产生了兴趣。她意识到,立宪国家如日本,不仅实现了国家的富国强民,君上大权也未因立宪而削弱,反而通过立宪获得了更稳固的合法地位。从端方那里,慈禧了解到立宪意味着皇位的“世袭罔替”,这一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慈禧对立宪的认识。

慈禧所了解的立宪并非完整的立宪理念。主张立宪的亲贵、大臣们在向她介绍宪政体制时,往往避谈立宪可能削弱君权的问题,而大肆宣扬其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一面。这种宣传方式迎合了慈禧的口味,让她认为立宪既能稳固统治,又能抵御外侮。

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从大臣们的奏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立宪模式认知。她认为,立宪不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反而会使清朝统治更加稳固。这一认知在1905年达到高峰,慈禧明确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同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体现了慈禧的决心和她所构建的立宪模式。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君上的神圣地位和不可侵犯性,以及皇统的万世一系。这体现了慈禧是为了维护权威和清朝的长存而实行立宪的。

尽管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有时难以统一,慈禧的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和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部分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她的决定标志着晚清政治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尽管这种转型并非完全基于真正的民主理念。从这个角度看,慈禧的立宪决策无疑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