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起兵造反失败投降后竟被封王
薛刚反唐的故事,在清代《反唐演义全传》中流传至今。故事中,薛刚作为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儿子,因元宵节闹花灯之事,误踢死太子李奇,引发一连串事件。尽管皇帝中宗李显打算按律处罚薛刚,但武则天夺取大权,将薛氏一门处斩,令薛刚逃亡。而后,薛刚联合豪杰,讨伐武氏,终于灭了武氏一族,为家人昭雪。这只是小说中的故事,现实中的薛刚并不存在,他的原型人物——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却有着不同的经历。
史书记载,薛嵩与父亲生活在燕、蓟之间,他气度豪迈、有膂力,善骑射,但却“不知书”。他凭借家族的地位当上了官员,但不满于现状。唐朝皇帝唐玄宗的暮年沉迷于杨贵妃的宠爱,朝政被杨国忠掌握,对于不会逢迎的薛嵩来说,升迁无望。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薛嵩因家族被排挤、自身被压抑,以及对李唐王朝的不满,选择了参与叛乱。他的勇敢表现得到了安禄山的赏识,被提拔为相州刺史,实现了他当大官的欲望。但不久,安史叛军形势恶化,薛嵩选择向朝廷投降,保全了家族。
投降后,薛嵩的人生出现了转机。朝廷封他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他从叛将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军区司令。他感念朝廷的恩义,忠诚谨慎地履行职责,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大历初年,他更是被加封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位,比他祖父当年还要风光。
薛嵩的例子告诉我们,造反后投诚往往比战场上拼命获得的利益更多。就像历史上的宋江,虽然想要造反,但最终选择归顺朝廷。归顺后的命运如何,取决于朝廷的决策。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一切变数。公元772年,薛嵩在任上病逝,归葬于山西运城。他的两个儿子也历任大将,次子薛从更是掌管朝廷的禁军。这个曾经的叛将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