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被汉朝击败后,是谁成为了漠北的王者呢?
在我国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始终如一地侵扰着边境,与汉朝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在公元48年,匈奴帝国发生了分裂,南北两部的格局正式形成。南匈奴主动归附汉朝,他们愿意为汉朝守边,并与汉朝军队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北匈奴的侵扰。
到了公元91年,在漠北立足的北匈奴,由于遭到汉朝、南匈奴以及其他势力的联合打击,不得不向西迁徙,逃往乌孙和康居(现今的新疆伊宁市和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南)。随着北匈奴的西迁,广袤的漠北地区成为了一片无主之地。
那么,究竟是谁占领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呢?答案要从另一个民族集团——东胡部说起。这个民族集团在西汉时期占据了我国东北地方。其中,乌桓和鲜卑族尤为引人注目。
乌桓人最初生活在老蛤河流域,而鲜卑人则分布在更北方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据说鲜卑人的名字来源于他们居住的大鲜卑山,即今天的大兴安岭。鲜卑一词的意味是森林中的人。
随着北匈奴的西迁,漠北和漠南(即蒙古高原)成为了一个无政权的地域。乌桓人逐渐占领了漠南,遍布汉朝的边郡。而鲜卑人则占领了漠北,成为了蒙古草原的新主人。
到了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鲜卑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匈奴帝国的本部所在地——鄂尔浑、土拉河流域。在这个时期,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余众”与鲜卑人结合,自称为鲜卑,使得鲜卑族的势力逐渐壮大。
到了东汉末年(公元197年),鲜卑人的部落联盟逐渐转变成了强大的联合体。在这个时期,檀石槐(生于137年卒于181年)被各部落推选为部落首领(可汗)。他统率的兵马达到十万之众,凭借强大的武力,南掠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占据了匈奴故地。他的势力范围东至夫余,西至乌孙,南北跨度更是广阔,成为匈奴势力衰落后蒙古高原最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