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与小饼贩子书信往来成为了一对忘年交
在六十多年前的那个秋日,胡适先生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收到了一封来自台北街头卖芝麻饼的青年袁瓞的信件。这封信穿越了社会阶层和知识领域的鸿沟,带着一个普通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政治的热情,落入了学术巨匠的手中。面对这位在辛勤劳作的年轻人,胡适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反而热情地回应了他的来信。
袁瓞的来信使他深感欣慰。他读到了这位年轻人对于英国内阁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困惑,看到了他在生活的艰辛中仍关心国家政治的热情。两天后,胡适的回信犹如一场甘霖,洒在了袁瓞的心田。胡适不仅感谢他的来信,还对他的求知欲和热情表示赞赏。
胡适的谦逊和友善令袁瓞倍感欣喜。他对袁瓞的关心和支持,使两人建立起了一段深厚的友谊。胡适不仅邀请袁瓞到家中做客,还与他深入交谈,分享知识和人生的智慧。他们谈论人生、哲学,甚至谈到著名的哲学家杜威。胡适鼓励袁瓞保持他的热情和关心社会的初心,称赞他“身居茅屋而心怀天下”。
当袁瓞提到自己身体的困扰时,胡适毫不犹豫地为他写信了台大医院院长,安排了他的诊断,并承诺所有的治疗费用由他承担。这段友谊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性的光辉。在胡适的帮助下,袁瓞的身体检查结果为虚惊一场。
好景不常。1962年,胡适在台北的一次酒会上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个消息对袁瓞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亲自为恩师制作挽联,并含泪悼念:“今生今世我再难遇到先生这样的人了!”这是对胡适一生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怀念。
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胡适的谦逊、友善和博学,也展现了普通人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它是一段跨越阶层、年龄和知识领域的友谊,是一段关于人性、知识和情感的佳话。胡适与袁瓞的交往,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