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宠臣裴延龄:善于编造离奇谎言奉承皇帝
怪人怪事 2025-04-28 22:27www.bnfh.cn怪人怪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奇特的现象曾经存在:由于统治者偏爱听顺风顺耳的话语,报喜不报忧逐渐成为了官员们的职业习惯。当需要报喜却没有真正的喜讯可报时,官员们不得不制造出虚假的繁荣来取悦上位。在这个过程中,说谎成为了家常便饭。
以唐朝德宗年间的宠臣裴延龄为例,他的故事堪称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裴延龄,这位来自河中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官员,在乾元末年(公元759年)担任汜水尉,后在德宗在位期间一路升至司农少卿。在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他接掌户部侍郎,负责农业税务等事务。
裴延龄并非理财高手。一上任,他便向经验丰富的老吏寻求取巧之道,学会了虚构政绩的伎俩——设立多个财库和账户。他向德宗皇帝建议,由于每年的财政收支庞大且年度交替,应该设立多个账目以便管理。德宗误以为账目多就意味着收入增加,欣然接受了裴延龄的建议,却未知其实只是增加了账本和人员而已。
不久,朝廷因养马需要征集大量草料。宰相陆贽等人提出了实际的困难和建议,而裴延龄则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向德宗皇帝上奏,声称在长安、咸阳交界有广阔的草原适合放马。当德宗派人实地调查时,却发现所谓的草原只是一块湿地,面积有限。
裴延龄的伎俩不仅仅体现在财政管理上。在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他为取悦皇帝甚至编造了同州地区出产巨木的故事。当德宗质疑时,他巧妙地以“好木逢明君而生”的说法来奉承德宗,使其龙颜大悦。
裴延龄的这类行为,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也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上一部分官员的虚伪和逢迎。他们通过制造假象、虚报喜讯来迎合上级的喜好,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决策者,也损害了的真实情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武则天立嗣最想让谁继承皇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