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出身寒门的朱儁为人仗义疏财孝顺
朱儁,这位东汉末年名将,其生平事迹令人钦佩。他,出身于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虽家境寒门,但自小便以孝敬母亲、仗义疏财的美德闻名。
他的仕途起步于县长的推荐,先在郡里任职,后成为太守的主簿。在太守换为徐珪后,朱儁被举荐为孝廉,升任县令,政绩显著。
当交州发生谋反叛乱,当地郡守无法抵挡时,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他精选五千家兵,调集士兵,成功大败叛军,斩杀首领,逼降数万人。他被封为都亭侯,并召入朝廷担任谏议大夫。
公元184年,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与皇甫嵩一同被任命为左右中郎将,共同讨伐黄巾军。虽然起初朱儁面临人数劣势,被黄巾军的波才击败并围困于长社,但他与皇甫嵩、曹操合兵后,大败黄巾军。他进攻宛城,虽兵力不占优势,仍大败黄巾余部,为平定三郡之地立下汗马功劳。朱儁被封为西乡侯、镇贼中郎将、右车骑将军等职位。
在董卓把持朝政后,他对朱儁十分重视,但朱儁拒绝了他的招揽。当李傕执政时,同样看重朱儁,任他为太尉。朱儁的命运在郭汜和李傕的争斗中终结,他被皇帝扣押为人质,当日因愤怒病发身亡。
关于朱儁的读音,他读作zhūjùn。“朱”为姓氏,“儁”是一个形声字,意为才智超群的人,也就是俊才。在古代,朱儁与卢植、皇甫嵩等人是东汉末年汉庭的名将,他们一同讨伐过黄巾军,平定了黄巾之乱。
皇甫嵩和朱儁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也是朝廷仅剩的忠臣名将中的两位。《后汉书》将两人合为一篇列传。在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中,他们合力讨伐黄巾军,取得了长社之战的胜利,并一路镇压其他地方的黄巾军,平定了三郡之地。
朱儁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事迹。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将领,为东汉末年平定叛乱、镇压黄巾起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