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困境:人力资源有限只用后备人才
谈及三国历史中的故事,莫过于“挥泪斩马谡”最为引人深思。马谡之才,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正如刘备所嘱咐的那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的眼光并不逊色于刘备,为何还会违背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第一线,赋予重任呢?这并非简单的用人不明。
从历史研究和人力资源研究的视角来看,诸葛亮的决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他面临的困境源于蜀汉的人力资源有限,只得启用后备人才以应对。在刘备去世后,蜀汉经历了重大挫折,人力资源凋零。尤其对于那些主要来自冀州、荆州和山东的人才来说,损失无法弥补。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不得不重新评估人力资源的配置。
马谡在刘备时代并未被放在重要位置,只是作为后备人才储备。随着形势的变化,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他必须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人才,包括马谡。将马谡置于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在决策时也并非完全冒险。他对前线的布置极为周密,并为马谡规划了相对明确的业务范畴。马谡擅长军事理论,放在这个位置也算得上是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的失算之处在于未能预料到马谡的逞能行为。马谡并非那种乖乖听从总部指挥的人,他更喜欢展现个人的智慧。在街亭之战中,他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宜,最终导致失败。在人才匮乏之际,诸葛亮不得不启用后备力量马谡,其用人之心可谓稳妥。他并非无人可用,如赵云、魏延等大将也有其他重要任务。这些大腕所承担的业务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诸葛亮的决策背后充满了无奈与权衡。他不仅要面对蜀汉的人力资源困境,还要在不确定的形势中做出最佳决策。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诸葛亮的用心和权衡仍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探讨。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决断,也揭示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