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谁是诸葛亮眼中的大将之风!
近期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开了早年购得的诸葛亮的《将苑》,被孔明的智慧深深吸引。诸葛亮的卓越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智谋和忠诚上,他的“识人辨人用人的智慧”也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蜀汉集团后刘备时代的领导者,诸葛亮在挑选军事将领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孔明强调选将先选人。一个好的将领不仅在军事专业技能上要出类拔萃,而且在人品修养方面也要过硬。由于人性的复杂和难以辨识,孔明提出了“辨人七法”,类似于现在的道德考试,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来深入了解候选人的真实品质。
知人之性,实非易事。人的美恶、情貌各异,有人外表温良而内心欺诈,有人言语恭敬而内心轻慢,有人外表勇猛而内心胆怯,有人尽力而为却不忠诚。为此,孔明提出了明确的考察人的七法,包括在是非之间观察其志向,通过辞辩考察其应变能力,咨询其计谋以观察其见识,告知以祸难以观其勇气,醉酒以观其本性,面临利益以观其廉洁,以及委以任务以观其信用。
完成将材的选择后,接下来的关键便是知将善用。孔明根据将领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九类,包括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和大将。每类将领都有其独特的素质和要求。作为大将,除了智勇双全,还需具备大度宽容、虚心谦下的品质,能够整合各方力量以实现全局的统领。
孔明尽管竭尽全力为后刘备时代的蜀汉集团支撑局面,但仍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他的遗憾收场,令人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对孔明无尽才华和未竟之志的惋惜。
在阅读诸葛亮的《将苑》时,我深感孔明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领导力的独到见解。他的智慧和谋略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胜败,更体现在他对于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于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