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何惨败于吐蕃四十万大军
大唐帝国,在公元670年的历史舞台上,名将璀璨。那时的薛仁贵,作为唐二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肩负着出征吐蕃的重任。他的对手,吐蕃的丞相禄东赞之子论钦陵,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唐高宗李治的委任下,薛仁贵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十万大军。他的副将阵容强大,包括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大将军郭待封。这场战役对于唐帝国来说至关重要。
薛仁贵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他的威名和才干却赢得了士兵的尊敬。统领两个名将世家出身的公子哥,并非易事。阿史那道真是胡人,性格直爽,而郭侍封则总想与大元帅抬杠,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公元670年8月,薛仁贵的军队抵达大非川。鉴于行军的艰险,他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川非上,由郭侍封率领两万士兵负责看守。而他自己则率领大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郭侍封并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他没有将辎重放在大非川,而是带着辎重粮草缓慢行进。论钦陵抓住了这个破绽,纠集二十万吐蕃军袭击郭侍封部。结果,郭部大败,辎重粮草全部丢失。
在河口刚刚取得一场胜利的薛仁贵,得知后方战败的消息后,只得退回大非川。在那里,论钦陵已经为他准备了四十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处于劣势的唐军大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领只得率少数骑兵突围。
论钦陵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取得大胜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主动与唐军求和。最终,他与失去了大部分军队的薛仁贵签订了和约。
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唐帝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薛仁贵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他所展现出的领导力,仍然为后人所称颂。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佳话,激励着后来的将士们为国家的荣耀而战斗。论钦陵的杰出才能和远见,也使他成为了吐蕃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