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作文
清晨五点,古老的钟声从寺庙传来,悠扬的邦克声裹挟着晶莹的露水轻轻飘进窗棂。我在床上静静地聆听,数到第三遍“至大”的钟声后,便怀着的心情从凉席上起身。朦胧的晨光中,我看见奶奶正对着镜子,精心地将绣着金丝的白盖头别在头上。
厨房里弥漫着黄油馕饼的焦香,爷爷的银茶炊已经在火上调得咕嘟作响。我踮起脚尖,从老式碗柜的第三层抽屉里取出那套珍贵的青花瓷茶具,它们的釉面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奶奶轻声嘱咐我:“慢着点,别碰掉了金边。”我小心翼翼地托着茶盘,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庄重。
巷口的杨树沙沙作响,父亲和叔叔们正领着羊群经过。其中那只系着红绸的绵羊突然停下脚步,湿润的眼睛映出了朝霞的颜色。我感受到手心微微发潮,想起昨晚爷爷的话语,宰牲时的仪式要念诵特定的词句,刀刃必须锋利无暇。
午后的阳光将院子晒得明亮如镜,葡萄藤在地面上投下碎金般的影子。女眷们身着艾德莱斯绸裙,在厨房与客厅间忙碌,裙摆掠过门槛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蹲在井台边清洗薄荷叶,耳边传来姑姑们用维吾尔语哼唱古老歌谣的声音,那歌声中混合着孜然与烤肉的香气。
黄昏时分,父亲将分好的羊肉装进牛皮纸袋。我们分头行动,挨家挨户敲门,将带着体温的礼物送到每一个邻居手中。独居的帕提玛奶奶、刚搬来的汉族邻居、还有那些在巷口晒太阳的流浪猫都没有被遗漏。暮色渐浓时,整条巷子都弥漫着纳仁面的香气,孩子们的欢笑声在石榴树上惊起了一群麻雀。
当月光爬上晾衣绳时,奶奶轻轻摘下了白盖头。她的银发在夜色中闪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披了一肩的星光。远处传来都塔尔琴的悠扬弦音,那悠长的颤音里,我似乎领悟了这个节日真正的内涵——分享的肉类与盐巴早已在岁月长河中凝结成比血缘更深厚的羁绊。这份情感跨越了界限,连接了每一位邻居的心,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而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