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对狄仁杰百依百顺,是有原因的
在唐朝的辉煌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堪称人才挖掘的宗师。在他的贞观时代,朝廷如同璀璨的星空,文臣武将,各显神通,无一不是世间罕见的人才。
成为李世民的臣子并非易事。这份荣耀伴随着责任,因为臣子不仅要有卓越的才华,还要具备发现与推荐人才的能力。若一位忠臣无法为太宗举荐贤能之士,那么他在太宗心中的地位将大打折扣。
贞观初年,有一位老资格的宰相,封德彝。他在李渊在位时便已是宰相,然而在李世民的时代,他的表现令人失望。封德彝自恃资历深厚,从未向太宗推荐过一位有才能的人。当太宗质问他时,他竟然厚颜无耻地称天下无人才可荐。太宗听后大为愤怒,反驳道,不是天下无人才,而是有的人有眼无珠,不识人才。
这次交锋后,封德彝不久便因病离世。相比之下,太宗的儿媳妇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不亚于任何人。她对宰相狄仁杰十分信赖,狄仁杰所推荐的人才,她总是十分重视。
狄仁杰确实是个发掘人才的奇才。他在举荐人才时,无论对仇敌还是亲人,都一视同仁。在大唐与契丹多年的战争中,两位契丹将军因变故逃至大唐境内。许多人主张处死他们,但狄仁杰认为他们对契丹的了解能为大唐所用。他顶着舆论压力,向武则天推荐这二人。武则天信任狄仁杰的判断,任命他们为上将军。后来,这二人在与契丹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武则天让狄仁杰举荐一个“尚书郎”人选时,狄仁杰竟然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武则天对狄仁杰言听计从,录用了狄光嗣。后来的事实证明,狄光嗣确实才干非凡,是一位优秀的尚书郎。
狄仁杰无愧于国之柱臣的称号,他真正做到了公正无私,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只有秉持一颗公心,才能不惧天下人的议论,敢于推荐人才。他的事迹激励了后来的臣子,为唐朝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