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敢伐蜀?
从诸葛亮逝世后,司马懿在曹魏的角色变化,可窥见历史的深沉与复杂。
公元234年,随着诸葛亮的离世,司马懿作为曹魏的大将军,在长安坐镇,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当蜀汉因内讧而疲弱之际,司马懿其实有趁势进攻的打算。《晋书》记载,他欲乘隙而进,然而这一决策并非他一人能定,魏明帝从全局出发,考虑到与孙吴的对峙以及国内的经济损耗,阻止了司马懿的进攻计划。
公元235年,司马懿转任太尉,继续负责军事并驻守长安。他在那里一边备战,一边致力于经济发展,使得关中地区军国充裕,为对抗可能的敌人做好了充分准备。
历史并未给司马懿太多机会。公元237年,辽东的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引发分裂危机。司马懿被派去平定辽东,这一任务使他暂时离开了与蜀军对抗的前线。历经一年的战斗,司马懿成功平定了辽东。
就在曹睿驾崩之际,司马懿还在归途中,被急诏召回洛阳。他被托孤于年幼的少帝曹芳,并与曹爽共同辅佐朝政。虽然仍任太尉,但司马懿的决策权受到限制。不久,他被升为太傅,实际上被架空了。随着权力的流失,司马懿逐渐淡出了曹魏的核心层。
公元244年,曹爽策划了一场伐蜀之战,意图以此立威。司马懿反对这场战争,他看出魏军的准备不足并认为伐蜀无功而返。结果正如他所料,魏军遭受了蜀军的顽强抵抗而败退。
随着权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起了高平陵之变,消灭了曹爽一伙,大权独揽。然而此时的他面临诸多叛乱问题,根本无暇考虑伐蜀之事。几个月后,他便辞世了。
回顾历史脉络,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未再次伐蜀并非因为他不敢或无心伐蜀。而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从最初的听从命令、到朝廷斗争的牵绊、再到后期的权力争夺与叛乱问题,使得他无法顾及对蜀汉的战事。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