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是微博控:将日记抄录数份在朋友圈
曾国藩年轻时,愤世嫉俗,自认为天赋异禀,对周围的一切常感不满。在他三十岁那年,他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决心学习成为圣人。他的修炼方法独特且富有创意,那就是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的言行。
他的日记与众不同,篇幅简短,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不等。他记录的内容朴实无华,如实地描绘了他的日常生活:早晨的起床、餐桌上的食物、与人的交谈,甚至是夜晚的梦境。然后,他会回顾自己的一天,反思哪些行为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
更为独特的是,曾国藩不仅自己阅读这些日记,还乐于与他人分享。虽然当时没有互联网,无法像今天的我们在网上发布微博与粉丝互动,但曾国藩有自己的方式。他会将日记抄录多份,在朋友圈子中传阅。朋友们会在后面加上批注,分享他们的感想,有批评也有鼓励,就像现在的粉丝在帖子下面的留言一样。
一次,好友倭仁在日记后留言,建议他扫除一切闲思杂念,专心投入学习。曾国藩被这样的直言所震撼,感叹这些留言如同良药。另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态度冷淡,弟弟的评论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自负态度。这样的反馈使他警醒,开始改变与同事的交流方式。
曾国藩的日记通常是非常私密的,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自己的日记。那么,他为何如此开放呢?原因在于他虽然能够严厉地自我批评,但改正缺点却十分困难。他知道单靠自我反思是不够的,需要外界的压力和激励。他将日记公开,让亲人朋友监督自己。对他来说,“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藩,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完善,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而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方式,成为他自我修炼的重要途径。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仅仅依赖自己的力量,而是能从外界汲取力量,这也是曾国藩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