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溥仪登基是怎样的呢?原来我们都
从清末到民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历程引人注目。不论人生得失如何,他的一生经历之丰富与跌宕,足以令人侧目。或许在溥仪自己的记忆中,他的许多时刻都充满了辉煌与荣耀。但在外人眼中,最为震撼的,莫过于他三岁时在太和殿的登基大典。
当时,根据钦天监所选的良辰吉日,登基大典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的太和殿内隆重举行。大典的筹备工作,自凌晨起便由鸿胪寺的礼官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黄案、黄盖、云盘、龙亭香亭等物事皆需一一准备到位,以彰显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当时的情形,被清宫的起居注官恽毓鼎详细记录了下来。他描述道,登基当日,小皇帝被抱上坐小辇自乾清宫来,御中和殿受御前内廷及各执事大臣的朝贺。尽管典礼庄严,但小皇帝此时已经神情不安,哭闹着要母亲。
在影视剧里,这段历史被多次呈现。如《末代皇帝》中,登基时的小皇帝耐不住太和殿内的拘束无聊,自己跑到殿外玩耍;《末代皇帝传奇》里,当溥仪啼哭索母时,载沣等人束手无策,最终服事太监灵机一动,以糖葫芦和蛐蛐罐子哄住了小皇帝。
真实的情形并非如此。根据恽毓鼎的记录,“监国抱上步行,自殿后入门,升宝座。上啼哭不肯就座。”载沣一腿站着脚踏在宝座上,另一只腿跪着扶住溥仪。这样的姿势虽然显得有些家居的味道,但也透露出摄政王扶持小皇帝的意味。整个登基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波折,小皇帝的哭闹、摄政王的扶持以及众臣的朝贺都彰显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特殊与复杂。
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末代皇帝的登基大典的庄重与神圣,也揭示了皇权背后的无奈与艰辛。小皇帝的哭闹并非仅仅是因为年幼无知,背后也反映出权力交接的不易与责任之重。而摄政王的扶持则体现了皇权的脆弱与权力的平衡。这一切都在溥仪登基大典的那一刻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