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臣曾国藩一生多病却能高寿揭其养生治心
曾国藩的一生历经风雨,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离世,享年六十二岁。尽管他的寿命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但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这已经是超过平均寿命的。他的养生治心之道备受瞩目,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曾国藩的养生治心之道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或深思的地方呢?
曾国藩强调身心并重,治心与治身并行不悖。他认为治心之道在于去忿去欲,治身之道在于去暴去慢。他主张慎言节食,强调“不药”二字的重要性。他自身患有多种慢性病,但他秉持着一种信念: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吃药。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也一再强调不要随意吃药,而是要通过养心来实现养生。他引用庄子的思想,强调养心在于自在宽容。他认为随意吃药违背了身体的自然规律,而养心则能够达到自然之妙。
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但却能够笑对一切,因此深得养生之道。曾国藩希望孩子们能够以苏东坡为榜样,不要过于依赖药物,只要心存自在宽裕,自然就能健壮。他对弟弟们也是以“不药”二字相劝,强调不服药才是上策。他还针对弟弟的病情,劝其将万事看空,以安心静养为主。
曾国藩还强调了养生与为学并进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与求学应该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使身体强壮、意志坚定。他提出了“养生六事”,包括饭后千步、睡前洗脚、胸无恼怒、有规律、射箭有规律以及黎明吃白饭等。这些都是他在生活中积累的养生经验,他希望通过这些方式鼓励后辈们追求身心健康。
曾国藩的养生治心之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宽容,注重身体的自然规律,反对随意用药。他认为养生与求学应该同时进行,以实现身体的强壮和意志的坚定。他的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让我们深感养生之道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心灵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