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梦想: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在司马迁的笔下,每一篇著作的尾声都蕴含着他深沉的情感与锐利的洞察。当大部分篇章都以太史公曰作为评价的开头时,《史记·平准书》却独树一帜,以一段激昂的牢骚开场,展现了他个人的梦想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情绪,犹如一股汹涌的洪流,流露出他对历史进程的无奈与批判。
太史公在书中引述《尚书》与《诗经》的古老智慧,以此来表达他的历史观和社会理想。他坚信,社会的和平安宁依赖于三个要素:长幼有序、农本商末的顺序不可倒置,以及用礼义来限制对利的追求。这种理念是司马迁梦想的核心,也是他对历史进程感到失望的原因。
司马迁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齐桓公和李克等人的事迹,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沦丧。他感叹,权贵者的更迭、财产的集中、弱国的灭亡,都是仁义不施、历史循环反复的结果。他心中的梦想,是一个充满仁义、道德高尚的社会,而非一个以权谋私、利益至上的世界。
司马迁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他深感困惑,为何历史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为何社会进步如此缓慢,甚至有时倒退?他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只能将其归结为“事势之流,相激使然”。这种无奈和哀叹,反映了他的历史虚无主义情绪。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朝代的更迭、剥削制度的轮回,都使司马迁的梦想显得那么遥远。他的观察和思考,却成为后世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的源泉。直到当代,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使社会真正走上了正道。
司马迁的梦想虽然未能实现,但他的历史观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牢骚、他的梦想、他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历史的进步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道德的提升和人民的福祉。这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洞察的历史观,也是我们对历史最深的敬畏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