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不封禅不拜王不看舍身崖
康熙皇帝,这位伟大统治者,在他的辉煌生涯中曾六次南巡,其中三次更是驻足山东,游历泰山、曲阜。每一次的出行,他都致力于国家的利益,致力于民众的福祉。在这段历史旅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
一六八四年的深秋,康熙皇帝首次东巡至泰山。面对泰山的威严,臣子们建议他效仿古代的封禅大典,以彰显其无上的权威。康熙皇帝却拒绝了这一提议。在他看来,历代的封禅大典不过是帝王们满足骄奢之心的工具,劳民伤财,并无实质性的益处。他坚信,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勤政爱民,而非这些空洞的形式主义。他的反对并非出于谦词,而是基于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心。尽管不封禅,但他对泰山的崇敬之情依旧,他明白“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因此他仍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为万民祈福。
当康熙皇帝登上岱顶,听到舍身崖的故事时,他深感痛心。为了救治父母疾病,有人竟以此地跳崖轻生,以显孝心。康熙皇帝严厉批评了这种愚昧的行为,他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极度不尊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背叛。他命令地方官员严禁此类行为,保护百姓免受无知之害。
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北归曲阜时,特意拜祭孔子。他对孔子的敬仰如同对泰山的崇敬。在孔庙前,他行大礼赞美孔子。在孔林谒孔子墓时,尽管他想再次表达敬意,却因为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字而犹豫。在他心中,“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君主,不能再拜王。他的来访是为了拜师,而非拜王。他调整礼仪,向孔子这位伟大的先师表达了最高的敬意。
康熙皇帝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他对百姓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每一次行动中。他的故事,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深思和玩味。他的智慧和品质,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