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边的思政课
教学模式的创新:沉浸式课堂激活红色基因传承
一、红色文化艺术的生动演绎
嘉兴学院将红船精神融入原创话剧《初心》,以首创、奋斗、奉献的精神为主线,通过青年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再现历史的真实场景。年均巡演超过六十场的话剧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实境课堂的拓展与深化
浙江多地推出的甲板上的思政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等场景化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舰艇上开展海洋强国教育,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红船精神的深远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则结合农耕实践深化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船精神的真谛。
三、数字化资源的赋能与创新
数字化资源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开发设计感强的思政课件,以红船、长征等元素为核心,通过故事化叙事和视觉化呈现提升课堂吸引力。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适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和思政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四、基层宣讲的广泛覆盖与深入人心
红船精神在基层的宣讲中得到了广泛的覆盖。新邵县小塘镇言栗完小的红船精神主题班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活动,如低年级的问答互动、高年级的实践讨论,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动力。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深耕与分层递进实践
一、学科化研究的坚实支撑
嘉兴学院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构建了“五化”育人体系,对红船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为红船精神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二、分层教学实践的与尝试
红船精神教育在大中小学全学段贯穿始终。小学阶段以故事化、活动化为主,如观看《南湖红船,精神之光》视频;中学阶段结合课件开展历史与价值观讨论;高校阶段则通过学术研究、话剧创作等深化理论认知。
资源平台搭建的协同联动与形成育人合力
一、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江苏成立“从红船到飞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整合航天精神与红船精神,搭建跨学段教学平台,推动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形成育人大格局。
二、师资培训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通过微视频展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如诸暨市教体局组织党组织书记录制思政课微视频,强化“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红船精神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社会影响与目标达成的影响力与成果展示红船精神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浙江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红船精神宣讲覆盖率100%,公益培训达100课时。嘉兴学院的“五化”育人体系培养出大批具有红船特质的青年,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