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一生不称帝曹操实是汉末第一忠
曹操对汉献帝始终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以来,曹操逃亡至关东,集结联军讨伐董卓。尽管他是讨伐的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展现出其宽广的胸怀。当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其他诸侯停滞不前,只有曹操毅然决定西进。虽然因孤军深入而失败,但他的决心明显比诸侯更加坚定。
当董卓挟持天子迁都长安时,袁绍等人企图立刘虞为皇帝,但曹操坚决反对这一举动。他表示“我独西向”,加上刘虞自己的拒绝,这一图谋最终未能实现。李郭之乱后,汉献帝东归,狼狈不堪。各地诸侯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曹操却主动迎接献帝,重建汉朝政权,并为了大局考虑,将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
关于衣带诏事件,其真伪难以判断。如果董承自称的衣带诏是真的,曹操在得知后仍尊献帝为君,而非废除之,这与董卓、司马师等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董承的来历和问题,以及斩除后患的原因,曹操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伏皇后被杀是因为她参与阴谋活动,曹操在知道事情真相后一直未采取行动,直到伏家真正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时才下手。曹操对腐朽势力的打击,如诛灭十常侍、打击外戚等,都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稳定。
尽管曹操掌握巨大权力,但他始终尊重献帝的权威。他与献帝的互动,显示出彼此间的信任。与其他势力相比,曹操对汉室的忠诚显而易见。刘备的野心、孙权的自立、刘焉的取代汉室之心等都与曹操的忠臣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关羽投降曹操时的“降汉不降曹”之说,透露出刘备与汉朝的对立。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尊刘贬曹,但历史真相还是揭示了曹操的忠臣身份。曹丕的篡位行为是他儿子的事,曹操本人一直为汉室效忠。因他,汉朝得以延续二十多年。按照封建正统观念来看,曹操无疑是一个忠诚于汉室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