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出身广西桂林,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清廉正直著称,闻名朝野。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吕调阳在廷试中一举成名,成为一甲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后,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并兼任内阁次辅,被誉为“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之所以能在官场中立足不倒,原因在于他的道德修养。他性格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从不结党营私,一身正气。他为国家办事有功但不炫耀,更不愿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他对大明朝的典章礼仪了如指掌,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在隆庆、万历年间,几乎所有的皇室大典都由他主持。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停朝一日以表哀悼,并赐祭十一坛。首辅张居正亲自撰写墓志铭,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
吕调阳学识渊博,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和北京国子监祭酒,重视道德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身作则。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他被赐聘为经筵讲官,为皇帝侍讲经筵。他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他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明会典》。他与当世名士吴国伦交情深厚,两人同为嘉靖二十九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吕调阳对故土有着浓厚的情结,与吴国伦结为儿女亲家。
吕调阳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被永久载入了历史。他的事迹、品德和学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