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会发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的感概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在历史的流传中,被一些人理解为孔子对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轻视,甚至成为男权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句话的上下文及其背后的情境,会发现这其实是对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感慨,而非对全体女性和小人的整体评价。
这句话在《论语》中的语境,有学者认为它反映的是孔子的择婿观。这里的“女子”,并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特指孔子所考虑的嫁女对象。在古代,“子”既指儿子也指女儿,所以“女子”是对女儿的特指。孔子可能是在表达,只有嫁给品德低劣的人,才会难以相处。近之,因其品性难以为人接受;远之,又出于父爱和对女儿的担忧。
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对某一特定女子的批评。受《诗经》影响颇深的孔子,多次表达对婚姻的平等看待观点。在春秋时代,男女间的社会地位是相当平等的。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与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去甚远。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在卫国的经历。孔老先生受邀至卫国进行参观、学习和休养。他发现卫灵公及其夫人只是利用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并非真正欢迎他来教化民众。尤其是卫灵公的夫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公开炫耀。孔子离开卫国后,心情平复下来,想起了这件事,感慨地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更像是孔子对特定事件下某些人的行为的批评,而非对所有女性和小人的整体评价。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慨,而非对全体女性和小人的贬低。它反映了孔子对嫁女对象的担忧、对特定事件的批评以及对当时社会某些现象的反思。我们在理解和解读这句话时,需要回到其原始语境,避免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