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阁、学士相当于什么官?主要是做什么?
在明清的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官员兼任阁、殿大学士,比如历史上的著名贪官和珅,他地位显赫,甚至还是皇亲国戚。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士呢?又有着怎样的讲究呢?
大学士,实质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在明清时期,人们口中的“中堂”,便是大学士的代称。历代的大学士权力并不显赫,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在明清两代。尤其在明代,朱元璋因担忧宰相权力过大,选择了不设宰相一职。但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他又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或内阁大学士,这些翰林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顾问,并无太多实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仁宗以后,大学士开始兼任尚书、侍郎等重要职务,握有实权,地位尊崇,被称为辅臣。尤其是内阁首辅,更是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例如明朝名相张居正,就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行使相权的。
清代沿袭了内阁制,设立了三院大学士,后来确定为三殿三阁。这些大学士的职位极为尊崇,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也就是现在的国家级领导人。和珅、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名人,都曾担任内阁大学士。起初,担任大学士的人必须兼六部尚书,但不负责具体事务,更像是挂名虚职。然而到了清仁宗嘉庆年间,大学士开始真实管理其所兼的部门事务,使得这一职位再次变得实权在握。
虽然军机处在雍正时期设立后,大学士不再参与机要事务,表面上看起来大学士的职权被削弱,似乎只是一种荣誉头衔。但实际上,他们仍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耀。毕竟,能够担任大学士的人,都是皇帝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臣子。
大学士制度在明清两代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从最初的皇帝顾问,到后来的实权在握,再到最后的荣誉头衔,这一职位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皇权的更迭。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历史人物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大学士这一职位更加为人们所熟知和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