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残酷的殉葬仪式:朱棣居然用朝鲜贡女陪葬
在远古的商周时代,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悄然兴起,这一做法极度残忍,仿佛在秦汉的文明曙光中才有所收敛。自此以后,人们不再殉葬活人,取而代之的是木俑和陶俑。一些开明的君主,甚至会在生命的终点,特意吩咐释放身边的宫女,让她们重返民间,享受婚嫁的乐趣。这本应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未曾料到的是,这种野蛮的习俗竟在明朝再度盛行,朱元璋便是这一陋习的始作俑者。
这位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对自己死后的安排却极度讲究,其中便包括了活人殉葬。在朱元璋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立下了遗嘱,要求众多嫔妃和宫女随他一同殉葬。尽管有些宫女可能并不愿意与这位逝去的皇帝共赴黄泉,但仍有不少心甘情愿追随皇帝陛下。而那些无名少女则被迫走向绝路,投河、上吊或是被集体屠杀,最终被封入墓穴的黑暗中。这些殉葬的女人们,即便地位再低,也必须遵守与皇帝同葬的荣耀与命运。
永乐皇帝朱棣,这位文治武功的帝王,也沉溺于阴间的荣华富贵。他同样要求死后以活人殉葬。当朱棣离世时,随其归天的宫妃数量竟多达三十余人。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这一制度不仅祸害了中原女子,甚至远在异国的女子也未能幸免。
在明朝的殉葬制度之下,无数无辜女子成为了牺牲品。朝鲜选献的王妃们亦是如此,她们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皇宫,却不幸赶上了皇帝的驾崩。一位名叫韩氏的宫女在临死前对乳母撕心裂肺地呼喊:“娘,吾去!”声音尚未落下,便被太监一脚踢开木床。此刻的大殿瞬间寂静无声,阳光洒落,梁柱上挂着的是三十多具女尸。她们的冤魂在秋风中飘荡不散。
直到明英宗朱祁连镇病危时,才终于下令停止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这座巨大的悲剧舞台上的每一幕都令人痛心疾首。明朝的殉葬制度毁掉了无数如花似玉的生命,这些生命在阳光下的消逝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