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_奇闻趣事网

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

奇闻趣事 2025-04-28 08:45www.bnfh.cn奇闻趣事

在宋代,欧阳修的学问堪称卓越,他的名声如日中天。他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书有未曾经我读。”这不仅仅是他对自我学识的自信表达,更是他对中国书籍广泛涉猎的自豪宣言。

欧阳修做学问的态度,可谓是一丝不苟,他遵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理念。当他担任主考官时,深受《大禹谟》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思想影响,为考生拟定了一个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唐宋时代,考试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八股文或博士论文,而是考察学者的真实学问和他们对国家政治的理解与计划,即“策论”。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欧阳修在众多考卷中发现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文章提到皋陶作为司法部长,面对一个犯罪的人,主张严刑处罚。而尧,那位贤明的君主,却主张宽恕。欧阳修的眼前一亮,他深感这篇文章的思想深邃,文笔出众,他怀疑这可能是他的学生所写的。他原本打算将这篇文章评为状元,但为了避嫌,最终将其列为第二名。

考生及第后需要拜谢他们的老师。当欧阳修看到第二名并非他所预期的学生,而是一个名叫苏轼的四川人时,他感到有些惊讶。在苏轼离开前,欧阳修询问他文章中提到的那段关于皋陶和尧的故事出自哪部书。苏轼笑着回答,那是他即兴创作的,并非出自某本书。欧阳修听后感到既惊喜又佩服,他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想象力与《大禹谟》中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理念不谋而合。

欧阳修的这次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也突显了苏轼的才华和天赋。这篇文章不仅是关于学问的传奇,也是关于一位年轻学者如何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的故事。欧阳修的赞赏和苏轼的才华共同描绘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预示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上一篇:海宴小说《琅琊榜》角色之一谢玉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