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的刘邦凭什么能够消灭项羽
尽管项羽存在诸多致命的弱点,他依然以其强大的军事才能将刘邦逼至绝境。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几乎一直在逃跑。项羽在战术上是个技术派,常常以高胜率战胜对手。为何拥有如此优势的项羽最终会失败,而屡战屡败的刘邦却能笑到最后呢?
这两千年的教训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结论。有人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用人之道。他拥有如范增这样的人才,但却不能充分利用,甚至将其边缘化。韩信早就从项羽的性格中看出了他的失败结局。项羽吝啬,对于手下的功绩常常舍不得赏赐。他的官印在手中磨得破旧,仍舍不得给予。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舍弃了战略高地,自我放逐,建都彭城。他的行为仍然停留在战国时期的野蛮军事屠戮模式,导致他缺乏民众的支持。
我们不能仅仅从战场上的对决来寻找原因。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垓下之围前,项羽虽然是胜利的一方,但刘邦通过策略成功地打破了这种平衡。当刘邦撕毁合约进攻项羽时,他一度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韩信、彭越和英布的及时赶到,共同击败了项羽。
刘邦与项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战略布局思维。刘邦虽然正面战场上常常不敌项羽,但他注重培养分公司,让它们在外围发展并逐渐壮大。例如,韩信最初只是刘邦手下一名员工,但刘邦放手让他出去发展。韩信在外围灭齐灭赵,一步步壮大自己。这种战略布局思维使得刘邦的主公司虽然看似一直在挨打,但实际上却越来越强大。
与此刘邦也注重争取项羽的分公司。他派随何策反英布,使得楚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尽管项羽也尝试争取韩信,但由于韩信对项羽的信任已经丧失,所以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由于项羽没有分公司,他的力量越来越弱,最终无法抵挡刘邦的攻击。尽管项羽在战场上可能表现出色,但他的失败却源于他的战略布局思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