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下等人
关于“新闻联播”与“下等人”的争议事件,其源头可追溯到2018年飞象网CEO项立刚的一次言论风暴。这场风暴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关键信息梳理。
1. 事件起源
2018年8月的一个微博热搜上,项立刚发表言论称:“不看新闻联播的一般是下等人”,并进一步指出这类人“不会做大事”。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猛烈抨击。很多人认为这种言论涉嫌“等级歧视”和“人格侮辱”,对项立刚的言论表示强烈的不满。
2. 项立刚的回应与解释
面对舆论的压力,项立刚将相关言论定性为“气话”,并解释自己在某些场合常以“小地方社会下层”自居,并非以经济地位划分人群。他进一步解释称,“下等人”这个词并不是贬损性的,而是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懒惰、贪婪、缺乏担当”等特质的人,并非直接与是否看新闻联播挂钩。他的回应和解释并没有完全平息公众的愤怒,部分网友认为他的道歉缺乏诚意,仍隐含着某种“优越感”,且并未完全收回对“下等人”定义的贬损意味。
3. 公众与媒体反应
这一事件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数网友和媒体认为,将新闻联播作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平等价值观。作为一个官方媒体,新闻联播不应该成为划分人群的工具。有观点指出,虽然新闻联播对于企业家或特定群体确实具有参考价值,但将其与“社会等级”挂钩显然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误。
4. 后续影响
这场争议事件成为了舆论场上关于“精英主义”与“平等观”的典型案例,经常被引用以讨论社会话语中的歧视问题。项立刚本人也因为这次争议性言论而持续卷入网络骂战,社会影响持续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歧视性言论在社会中仍有一定影响,如2025年佛山某公司招聘中的“下等人”辱骂事件,反映出类似歧视现象的持续存在。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言论者的不负责任和歧视性态度,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平等、尊重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希望这样的争议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于社会话语的审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