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计谋让汉朝一百多年安稳,不料却落到如此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引述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映射出了历史的深远含义。历史长河中,有些人以智慧和决断在国家大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汉朝的晁错为例,他便是其中的一位。
晁错,这位在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上呈《削藩策》的智士,他的策略洞察了朝廷的危机。他敏锐地意识到,诸侯王权的膨胀已经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削藩是唯一的出路。他疾呼,“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他的预见下,汉朝站在了一个重要的抉择点上。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正如晁错所料,“削之,其反亟”,在削藩令颁布仅仅十几天之后,吴楚等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反叛。汉景帝面对强大的叛军,一时手足无措。晁错此时提出的策略是让皇帝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这无疑让汉景帝感到失望和愤怒。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盎的出现改变了局势。他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诛杀晁错并归还诸侯国原有封地。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默许了这一提议。晁错被使者骗出家门,最终在长安东市被腰斩。这一事件震惊了朝野。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校尉邓公后来报告说,七国的反叛与晁错无关。晁错已死,无法为自己辩解。汉景帝在得知真相后也表达了他的后悔之情。
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晁错的评价是深刻的:“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这句话道出了晁错的悲剧性命运。他在国家大事上表现出了卓越的谋略和决断力,但在个人命运上却未能妥善谋划。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遗憾。
晁错的命运令人感慨万分。他的智慧与决断为国家带来了稳定与繁荣,然而个人的命运却难以捉摸。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变幻,但晁错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