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有何隐情
三国后期,令后世困惑的现象是,每次诸葛亮的北伐,尽管司马懿手握重兵,却常常选择坚守不出的策略,等待诸葛亮因粮尽自退。这种局面不禁让人质疑,是否司马懿真的害怕诸葛亮,或者他的才智不及对方?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深入了解司马懿所处的复杂环境。“大胜最不好”,司马懿的生活充满了危险。曹睿上台后,曹氏亲贵对他虎视眈眈,欲置之死地。曹睿之所以容忍他,是因为考虑到诸葛亮的存在,以及司马懿在未来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司马懿每次与诸葛亮对决时,都避免凭借军队数量优势发动大规模进攻。因为他深知,一旦取得大胜,斩杀大量蜀汉人马,曹睿可能会认为诸葛亮不值一提,进而降低司马懿的价值,甚至可能导致他的死亡。
“大败也不行”。曹睿之所以选择司马懿对抗诸葛亮,是因为他相信司马懿不会像曹氏亲贵那样轻易失败。在那个时代,诸葛亮的威名如日中天,曹睿心目中,能够与之抗衡的唯有司马懿。司马懿在前线可以承受小败,告诉他自己诸葛亮的确难以对付。每次战役,司马懿常常损失粮草,小股部队被击败,但也能趁机除掉异己。大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大败,司马懿的价值将荡然无存,离死亡也将不远。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处境可谓进退维谷。他既不能取得大胜炫耀自己的才华,也不能遭遇大败暴露自己的无能。他选择了不走极端,而是坚守不出,保持均势。每次诸葛亮北伐,他都选择坚守营地,仿佛在做缩头乌龟。等诸葛亮因粮尽而退时,他再假装追击一下,但又不尽全力。这样的策略对司马懿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三国时代最难做的就是司马懿。他既不能通过大胜展现自己的才华,也不能通过大败来轻松摆脱困境。他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展现出不输于诸葛亮的智谋。做人难,做司马懿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