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一代名将白起宁死也不带兵_历史记录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一代名将白起宁死也不带兵

历史记录 2025-04-28 09:34www.bnfh.cn历史故事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坚决拒绝对赵国发起新的攻势?近日,有网友对历史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生未尝败绩的白起,为何拒绝率兵参加邯郸之战?是性格使然,还是出于战略深谋?

白起的决定背后,有着他独特的理由。

长平之战后,秦国次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而白起因病未能领兵。王陵久攻不下,而此时白起的病愈,秦昭襄王欲换帅,但遭到白起的拒绝。据《史记》记载,白起当时给出了三条理由。

诸侯国可能随时派遣救兵到达,它们对秦国的怨恨深重,不会坐视赵国灭亡。虽然秦国在长平大胜,但战争损耗巨大,后备兵力不足。远道出征攻打他国都城,容易受到内外夹击,风险极大。

秦昭襄王亲自下令后,白起仍然坚守己见,甚至称病不起。最终,因战败,秦昭襄王赐白起自杀。

那么,白起的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呢?答案是:成立。

长平之战的是上党之争,赵国的实力和底气使其敢于接受上党。虽然长平战败,但赵国的战争潜力仍在。长平之战前,秦与其他四国的交战造成了深刻的积怨。处于远交近攻战略下的四国,虽然没有唇亡齿寒的觉悟,但也明白联手抗击秦国是明智之选。

除此之外,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用兵特点也是其拒绝邯郸之战的重要原因。他擅长打歼灭战,避免持久战和消耗战,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针对这一点,平原君赵胜曾分析过白起的面相与用兵特点,认为白起更适合野战而非攻城。对于即将发生的邯郸之战这种可能演变为持久战、消耗战的战争,白起显然不愿涉足。

因此可以说,白起拒绝领兵参加邯郸之战的决定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既包括对当前战况的深刻分析以及对赵国实力的判断,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战略眼光和用兵特点。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白起宁死不愿领兵攻打赵国。

上一篇:古尔邦节每年提前几天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