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景俭人物生平简介,家庭成员介绍
杜景俭,这位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来自冀州武邑(今天的河北武邑县)。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
早年,他通过明经考试步入仕途,历任要职。当他担任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在未接到任命书的情况下,便想开始视事,并鞭笞僚吏以显示权威。面对此景,杜景俭冷静而坚定地指出,虽然房嗣业接受了司马的任命,但尚未得到州司的授权,因此不能立即行使权力。他的言辞和态度让房嗣业感到惭愧,并停止了行动。这件事显示了杜景俭的睿智和勇气。
他的职业生涯中,杜景俭曾多次转任重要职务。在天授年间,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共同负责处理重要的案件,被人们称为“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公正和才能,也显示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当武则天展示一枝秋季反常盛开的梨花给他和其他宰臣时,其他人都称赞这是武则天的德行所致,而杜景俭却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并提醒武则天在发布教令方面要遵循礼典。他的直言不讳赢得了武则天的赞赏,称他为“真正的宰相”。
在延载初年,杜景俭因被奏称其与李昭德有党援关系,被左迁为溱州刺史。后来,他历任司刑卿等重要职务。当契丹入侵,河北诸州陷落时,他坚决主张宽恕那些被逼迫投降的百姓,认为他们并非真心归顺敌人。这一主张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
杜景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才学出众,而且具有睿智和勇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的家庭背景也同样令人钦佩,他的儿子杜澄以文藻著名,官至巩县尉。
这位伟大的宰相在道路上因病去世,享年不详。他的贡献和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公正、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