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吕后为何私下处决开国功臣韩信
《韩信庙》一诗,由刘禹锡吟咏,深糅韩信的死因,略经提炼,引人深思。诗中的“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再推导出“后人怕立功”之论,巧妙地运用了归谬之法。似乎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心怀叵测,觅封侯的人成了绝对少数,这种论断看似难以自圆其说。
韩信之死,实乃吕后之“滥用私刑”,而非刘邦本意。韩信功勋卓越,无人可匹,然其性格中的不安分因素,让刘邦心生疑忌。在高祖六年,有人密报韩信谋反,尽管诸多将领纷纷要求发兵攻打,但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伪游云梦,将韩信抓捕审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韩信确有谋反之心,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韩信是否该杀,刘邦内心矛盾重重。一方面,韩信功勋卓越,对汉之立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他的不安分性格,让刘邦寝食难安。吕后在关键时刻,探知了韩信与陈豨的密谈,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的钟室处死。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出处。
那么问题就来了,吕后为何私下处决韩信?这是因为她有着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吕后明白,韩信是个潜在的威胁,他的军事才能如果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引发大乱。因此她决定杀掉韩信,以消除潜在的危险。吕后也有着长远的考虑。她意识到刘邦死后,没有人能驾驭韩信之流。为了“安天下”,她决定杀掉韩信以震慑那些不忠之臣。
从个人执见来看,杀功臣是不对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吕后的做法也许是必要的。汉初的局势混乱,人心浮动,如果不对韩信之流加以严惩,汉王朝可能会陷入动荡之中。尽管后人可能为韩信鸣不平,但历史终究是公允的。求仁者必得仁,吕后在惠帝之后的临朝称制期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为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她的作为功在社稷,惠在万民,达到了帝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