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婚姻失败才是刘禅乐不思蜀的真正原因?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诸葛亮成为了蜀国的辅弼大臣,其忠诚与能力得到了初登皇位的刘禅的充分信任。刘禅将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这位赤胆忠心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国操劳,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天不遂人愿,“出师未捷身先死”,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洒衣襟。
随着诸葛亮、蒋琬等朝廷重臣的相继离世,刘禅独木难支,无法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以避乱,蜀国逐渐陷入了衰败的境地。当曹魏大举进攻蜀国时,刘禅选择了投降,成为了一位亡国之君。
当曹魏兵困成都之时,刘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清楚抵抗将会使守城将士伤亡惨重,而且可能导致曹魏的屠城行为,百姓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在深思熟虑后,刘禅决定开门投降,以此保全百姓的姓名财产。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件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的好事。刘禅的不战而降,实际上是一种“全国为上之策”。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上故意让人演出蜀地歌舞,以观察他的反应。其他蜀国旧臣无不触景生情,深感悲痛,而刘禅却嬉笑自若,开心不已。当司马昭问他是否还思念蜀国时,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衍生出了成语“乐不思蜀”。司马昭若想杀刘禅,简直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明白自己的处境,为了保全性命,他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释放的一个,给司马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禅的这一选择无疑是最为明智的。他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展现出了大智若愚的智慧。他的这一决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避免了可能的战乱和灾难,为蜀国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展现出了智者的智慧和贤才的才干,堪称一位大智若愚的智者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