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杜如晦是怎么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出身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他是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的重要参谋。在李世民的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重大军事行动中,杜如晦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佩。
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之际,杜如晦与房玄龄联手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居功首位。李世民登基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分别担任左右宰相,他们为唐朝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为唐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贞观四年的杜如晦病逝时,李世民为之废朝三天,并追封他为司空、蔡国公,谥号“成公”,更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
对于杜如晦的历史评价,人们这样认为:
李世民称赞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他的才智被赞为可以推为栋梁之材,谋略深远,为王者筹划霸业;他学通经籍,德范光茂,忠诚正直。
房玄龄认为杜如晦聪明识达,具有王佐之才。其他历史学者也对他评价甚高,认为他在武德贞观之间,如魏徵、王珪、李靖、李勣等人,都是王家的大功臣,他们辅佐君王,维护天下太平。
杜如晦虽然任职时间较短,但从他与房玄龄的协作中可以看出,他确有决断大事的能力。房玄龄则擅长建立策略,两人相互合作,使事情更加完善。这种默契的合作关系被后世传为佳话。
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书也都对杜如晦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上圣之才,与房玄龄一同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建立秩序。尽管他们在新旧朝代更迭之际身处重要位置,但他们并不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默默辅佐君王,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杜如晦是一位极具智慧和才干的人物,他识大体、有远见、谋略过人。他与房玄龄的默契合作更是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评价,也在后世被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