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自杀,大臣们干了什么事,竟直接导致
在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悲剧时刻,那尸首的惨状令人痛心——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被农民军找到后草草安葬于东华门外的一副薄皮柳木棺中。在这国家沦亡之际,大明臣子们面对遗体的反应却耐人寻味。其中,有人痛哭失声,有人含泪而拜,然而更多人却冷漠地走过,甚至有人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愿遵守。
在众多冷漠者中,庶吉士周钟的表现尤为刺眼。他数次经过崇祯遗体旁,不仅不下马祭拜,甚至连一声哀悼都没有。这位周钟才子,生于人文荟萃的江南,曾是晚明文坛领袖复社的社长,却在这种危亡之际表现得如此冷漠,实在令人失望。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李自成新政权中的表现,他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忠诚和才子的身份。他不仅为新政权写了两篇文章极力吹捧,还对新政权的要员们表示出自觉的维护。这种转变,不仅令他的旧日同僚们感到羡慕和模仿,也让他在新政权中如鱼得水。这种猴急地诋毁旧主子而讨新主子欢心的做法,确实让人替这些才子们感到惋惜。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的才华和机智似乎并没有用在救亡图存上,反而更多地用在了自己的官位和私欲上。这种小才华与小机智的使用加速了南明小王朝的覆灭。像周钟这样的才子成了有毒的花,类似。
再看南京的才子们,他们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失望。著名戏曲家阮大铖曾是东林党人的打击对象,罢官多年。当南明小朝廷建立时,他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反而继续打击报复东林党人及其子弟。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在这种内耗之下迅速崩溃。南京陷落后,阮大铖甚至向清军投降。这些才子们在国难当头之际的表现让人痛心疾首。他们拥有才华与机智却无法为国为民谋利,实在让人感到遗憾和失望。在这个时期,中国真正需要的是能够高屋建瓴地为国谋、为天下谋的大才华与大机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复兴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