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为何观世音菩萨还得给他避讳
观世音菩萨的梵文名为Avalokiteśvara,其汉语音译众多,如“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意译则为观世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到鸠摩罗什大师,他出身贵族,自幼天赋异禀,对于佛学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的翻译作品《金刚经》中,明确提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名讳。
在佛家语境中,“观世音”有着深刻的内涵。在梵语中,“娑伐罗”(svara)意为声音,而Avalokita意为观,结合起来就是观声音。这意味着观世音菩萨能够听到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众生在困境中,只要诚心祈求观世音菩萨,她便会闻声而来,给予救济。
这一理解并非完美无缺。唐玄奘大师在西行归来后,对鸠摩罗什的翻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Avalokiteśvara一词含有“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观世音菩萨应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这意味着观世音菩萨拥有无边的法力,拥有般若智慧,能够洞察世间真相并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尽管唐玄奘大师对学术权威的质疑勇气可嘉,但《金刚经》的传播面广、年代久远,且当时禅宗大佬并不认同唐玄奘的学术成就。百姓对观世音菩萨的称呼已经深入人心,改变这一称呼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是,唐朝的皇帝们对佛教的态度并不热衷,他们更倾向于道教。除了武则天和唐宣宗,其他皇帝并不信仰佛教。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宣称自己是弥勒佛化身,推崇佛教,反对道教。而唐宣宗因个人经历而信仰佛教。皇帝的这一态度,也影响了观世音菩萨的称呼变更。
观世音菩萨的称呼变迁,不仅反映了学术上的争议,更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皇帝信仰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尽管历经多次变更,但观世音菩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始终不变,她的形象仍然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救苦救难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