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保皇帝甘愿被杀?皇帝下令溅血衣衫不准洗
谈及晋惠帝司马衷,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脍炙人口的故事——“何不食肉糜”。故事背景发生在饥荒肆虐的年代,百姓饥肠辘辘,只能依靠草根和观音土勉强维生,许多人因此丧命。晋惠帝闻听此事,竟然好奇地询问,既然没有米饭,为何不吃肉粥呢?这看似天真无邪的提问,实则揭示了他对民间疾苦的严重无知。尽管已年过三十,被誉为痴呆皇帝也非空穴来风。
皇太子司马衷的质朴,曾被和峤提及。这质朴二字,恐怕在今日我们眼中,更接近于愚蠢。有人试图为他翻案,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形象已逐渐固定。究竟是谁在史书中抹黑了他?是房玄龄他们唐代修晋书的吗?还是南北朝那些自称魏晋正统的史学家?或许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在东晋的史学家身上,他们对司马衷的评价相对更为客观。在《晋纪总论》中,他们记载道,即使是中庸之君,亦有贤臣死节,更何况我们的惠帝是以放荡之德来治理国家呢。
司马衷的智商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无法翻盘。起初,太傅杨骏辅政,然而权力很快被丑皇后贾南风夺走。试想,如果司马衷有能力正常行使权力,又怎能被这些权臣所控制?
即使是如此愚蠢的皇帝,也有感人的事迹。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之子嵇绍,便是一例。嵇康因对抗司马家被诬陷处死,嵇绍在八王之乱中为保护司马衷而被叛军所杀。临死前,晋惠帝试图阻止士兵伤害他,但嵇绍的忠诚超越了君臣父子之情,他忠于天下而不只是忠于君王。这一事迹被文天祥写入《正气歌》。
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洗白晋惠帝的智力。在他母亲和儿子被杀时,他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怜悯和悲痛。最终,他在沉默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尽管晋惠帝的一生充满争议和遗憾,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曲折与变幻。嵇绍的忠诚与晋惠帝的愚蠢,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被永远地记载在了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