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季子越
季子越其人其事:一个国科大化学研究生的思想裂变之路
当提及季子越,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故事无疑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历程。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2019级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高考分数高达667分,超过一本线165分,展现出了他的学术才华。谁料其后的道路却是如此曲折。
在校期间,季子越对日本二次元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频繁以“女装”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这种文化的吸引逐渐让他形成了极端亲日与反华的思想。从2020年3月至6月,他在境外社交平台多次发表不当言论,支持侵华日军、否认南京大屠杀、辱骂祖国,这些言论立刻引发广泛谴责。
国科大对此高度重视,经过调查认定其言论“严重伤害民族感情”,于2020年7月19日决定开除其学籍。面对处分,季子越并未悔改,反而扬言“投奔美国”,并继续发布极端言论,甚至与境外反华组织接触。其行为最终导致了法律后果,2024年11月,季子越因涉嫌煽动民族仇恨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作为国内首个因“精日”言论入刑的高校学生,他的案例令人痛心。
深入分析这一事件,我们发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根源。出身富裕家庭的季子越,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父母未能及时纠正其思想偏差。长期沉迷日化,导致他对自身身份产生扭曲认知,试图通过极端言论获取关注与认同。这一事件也暴露了高校在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引导方面的不足,部分高知群体存在“理性能力与道德认知割裂”的现象。
季子越的事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众对于“精日”言论的法律边界展开讨论,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网络言论监管与历史教育。国科大亦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4月,季子越虽已结束刑期,但其个人社交账号仍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持续散布分裂言论。
对于季子越事件,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学识的传授,更是人格和品性的塑造。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情感,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