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卢怀慎死后家无余财
卢怀慎,是唐玄宗开元初期的杰出宰相,他的声名不仅仅因为卓越的治国才能,更因他宽阔的胸怀和优秀的工作、生活作风而被世人所称道。
经过科举的选拔,卢怀慎顺利进入官场,一路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右御史台中丞等要职。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他与中书令姚崇共同掌管国家事务,成为朝廷的实际宰相。尽管卢怀慎自认才能不及姚崇,因而事事以姚崇的意见为主,被朝廷官员戏称为“伴食宰相”,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明理:我虽不及姚崇之才,但我可以负责执行和下达,我们两人相互配合,更能推动政务的顺利进行。
相比于那些无治国之能却暗中使绊子的小人,卢怀慎无疑是一个伟人。他不仅是心胸宽广,更是为官清廉。虽然地位高贵,但他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他的清廉使得家中贫困,几乎无法维持生计。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秋,身患疾病的卢怀慎提交辞呈,举荐了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等人,希望皇帝能够选用他们。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他的学生宋璟和卢从愿在探望他时,被他的简陋住处和清贫生活所震惊。他们看到,这位曾经的宰相躺在薄席之上,床上无一件像样的铺盖,家中最好的饭菜只是两盆蒸豆和一些青菜。
半个月后,卢怀慎在秋风萧瑟的夜晚离世,家中无多余财产,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无法凑齐。当唐玄宗得知此事,深感震惊和愧疚。他派人送去物资,帮助卢怀慎的家人办理葬礼,并亲自为他写下墓志铭,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慰籍。
卢怀慎的生活状态和清廉的作风让人们震惊,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竟然过得如此清苦。他的去世让人们深感痛惜,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敬佩他的为人和品质。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清廉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故事。他的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激励更多的人追求高尚的品质和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