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面御史到洋务干员,余联沅在东南互保中发
在风云变幻的光绪二十五年,余联沅从福建布政使的岗位上转任江苏苏松太道,迎来了他在繁华上海的一年有余的执政之旅。苏松太道掌管的区域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及太仓直隶州,这一要职赋予了余联沅巨大的行政权力。他不仅负责该地区的军事监督与江海关行政,还直接管理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甚至在“洋务”外交上拥有一定的主管职能。
翌年,北方的义和团运动正如燎原之火般蔓延,作为清的经济重心和列强觊觎之地,苏松地区的安稳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余联沅身为上海道台,迅速组织城厢地带的保甲及武装兵力,严密巡防,誓将“匪患”拒于县城之外。他迅速通知各国驻上海领事,将洋人与教民迁入城中,巧妙地避免了可能的外交纷争。
随着英法等国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名,意图派兵进驻上海,东南地区的官员们警觉起来。在盛宣怀的引领下,地方大员如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发起“东南互保”。余联沅由于与外国领事级别对等,自然成为与外方谈判的主要人物。他主导拟定了《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等重要外交文件,并在会审公廨与外方代表展开了多轮谈判。余联沅的斡旋使得“东南互保”的部分内容得到了外方的认可。
谈判并未完全阻止西方列强向上海派遣军队。从1900年8月开始,英、法、德、日等国的军队陆续进驻上海。余联沅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交涉,但无奈西方列强的军队仍在上海停留了两年之久。
义和团团员的英勇抵抗与余联沅的明智决策共同维护了上海的暂时安稳。他的执政智慧与勇气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组织防务、巧妙处理外交纷争,还是与外方的谈判,余联沅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坚定的决心,为上海的安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