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一、子路初探篇
子路初遇孔子,孔子温和地询问:“汝有何好乐?”子路爽快地回答:“我钟爱长剑。”孔子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富有深意:“我所关心的,非此剑也。以子之天赋,辅以学问,岂不是如虎添翼?”子路好奇地问:“学问有何妙用?”
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借竹子作喻:“就如同南山的翠竹,笔直而坚韧,但若仅仅是简单的砍伐,其用途仅限于日常之用。如果我们将其削尖,装上羽毛和箭头,其穿透力将会如何?”子路听后默然思索,然后深深一拜:“您的教诲,我铭记在心。”
二、儒者品行篇
当鲁哀公问及儒者的品行时,孔子详细地解答:“儒者视其道德学问为珍宝,昼夜勤奋学习,以待他人的询问。他们心怀忠信,以待举荐;积极实践,以待取得成就。儒者的自立之本,在于此。”
孔子进一步阐述:“儒者并不视金玉为宝,而是将忠信视为最珍贵的宝物。他们不祈求土地,而是将仁义视为安身立命之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积累,而是将博学多闻视为最大的财富。”这番话语,让人对儒者的品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慎交篇
孔子曾深邃地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即使不闻其香,也已受其熏陶。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久之,即使不闻其臭,也已同流合污。”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交往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我们会受到他们的熏陶,变得更好。如果我们与品行不良的人交往,我们可能会受到他们的负面影响,甚至变得与他们一样。我们需要谨慎地选择交往的人。
注释说明:
以上篇章均选自《论语》等经典文献,涵盖了修身、为学、处世等主题。原文以对话体为主,译文则注重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旨在在保留古文的意蕴的增强可读性。这些篇章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品行的塑造以及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体现了儒家“修己安人”的观念。如想了解更多内容,可进一步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