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设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这一特殊的日子,每年都会在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与大家相聚,其背后所承载的,是对我们丰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深深敬意与保护传承的重任。
一、设立背景与时间回溯
早在2016年,我国批准将原有的“文化遗产日”正式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更名意味着保护范畴的扩大,涵盖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每年的这一日子,都成为了全国上下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文化盛宴。就在不久前,也就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日期正式定为6月8日。每年的这一天,无论是文物系统还是文旅系统,都会围绕主题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等。
二、精彩活动展示
全国各地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纷纷开展形式各异的庆祝活动。活态展演、沉浸体验、非遗市集……让人目不暇接。以辽宁省为例,其主场活动就展示了9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让人一睹传统文化的魅力。重庆市更是举办了210余场特色活动,涵盖线上线下四大板块,充分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广东省则是以武术类非遗为重点,组织了一系列展演和千人咏春等活动,让人感受到传统武术的魅力和活力。每年的主题宣传也是一大亮点,如“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等口号,都体现了我国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三、动态与政策方向
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的工作一直在路上。以庆阳市为例,通过政策扶持、文旅融合等措施,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2025年的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强调提升非遗和文物研究水平,加强国际传播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经成为一个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各地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和创新实践,持续深化保护传承工作,让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到这份文化的传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