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云一生不得志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关于赵云的勇武与智谋,众说纷纭。有人称他匹夫之勇,有人则看到他智勇双全。在汉水之战中,赵云以一招空营计便展现了他的智谋。他懂得联吴抗曹,以民为本,这是何等卓越的战略眼光。现实似乎并未给予赵云太多展现宏图的机会。
仔细探究,赵云的一生确实没有独当一面的显赫经历。他在战场上的角色更多的是护军、押运粮草,或是偶尔的出战,而非独领大军的主将。这与关张二人与刘备的亲如兄弟、自始跟随的历程截然不同。黄忠年纪长且功勋显著,马超家世显赫,地位在羌人中无人能及。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被封为将军,名号响亮。人们不禁要问,赵云的职位为何与之有所差异?其实,刘备和诸葛亮对赵云的评价极高,他们深知赵云的忠诚与可靠。赵云被委以重任,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等要职。他的职位与魏延相当,而魏延因勇猛被派往汉中镇守。因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或许仅次于关张二人。
赵云在某些方面似乎并不如其他将领那样受到优待。三国后期的西晋时期,政治上的门阀制度盛行,蜀汉对此的坚持尤为坚决。这种制度使得某些将领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赵云便是其中之一。孔明的用人之亲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蜀汉后期的人才匮乏或许与此有关。
赵云在政治斗争中也显得较为失败。当他劝谏刘备归还百姓田宅时,虽表现出其忠君救民之志,但却可能因此得罪了满朝文武。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没有亲信家将,这在乱世之中或许是一大劣势。关张二人自成一派,家将众多,而赵云则常扮演警卫的角色,缺乏统兵经验。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是否真的因为赵云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而遭受排挤?或许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我们无法得知的复杂因素。无论如何,赵云的一生都是任劳任怨,他的忠诚与智勇值得我们敬佩。至于他的结局,只能说人生如戏,各有其剧本和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