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之后的第一功臣赵普为何没有拜相
赵普,这位在赵匡胤称帝前后备受重用的大臣,他的受宠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坚实的个人基础。赵普与赵匡胤的交情深厚,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二人可谓一见如故。
网络配图
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赵普毫不犹豫投奔赵匡胤,并献上大胆而冒险的计策。他建议奔袭至后唐皇甫晖军后,先夺取凃州,断绝后唐军后路,再和周军前后夹击。赵匡胤信任赵普,这一仗也让他确立了在周军中的三巨头地位,并执掌了后周最为精锐的禁军。
四年后,赵普更是策划了陈桥兵变,成为拥戴赵匡胤称帝的第一功臣。虽然历史记载中赵匡胤似乎是在众人的吵嚷中被逼披上黄袍,但实际上,从赵匡胤兵变的“三步走”情况来看,这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在这场政变中,赵普是运筹帷幄的关键人物。《宋史》中将首功归于宋太宗,实则当时宋太宗年纪尚轻,军中的威信并不高,这一记载更多的是为宋太宗日后的夺位铺垫。真正的功臣,是赵普。
在宋太祖取得帝位之初,赵普的官职并不高。担任的仅仅是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普通官职。这是因为赵匡胤在夺位之初,朝中仍有后周官员在观望,如李重进、李筠等实力派人物。而宰相王溥、范质地位崇高,不能轻易动摇。赵普则在幕后参与军政,历经五年的稳固根基后,陆续罢免了王溥、范质。他在从征二李之后被封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逐渐掌控了朝中的大权。
可以说,赵普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他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付出,是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任。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决断,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典范。在964年,赵匡胤即位的第五年,赵普终于拜相,走上了人生巅峰。他的故事,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