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是怎样的人?黄子澄是怎样支持朱允炆的
黄子澄,本名黄湜,字子澄,生于分宜澧源之地。洪武十八年,他以卓越的才华成为进士,且在会试中独占鳌头,殿试时更是位列第三。传闻中,他原本有望折得状元桂冠,却因一时紧张在朱元璋询问其生辰时哑口无言,因而错失了状元之位。即使不是状元,黄子澄的探花身份依然彰显了其非凡学识。
这位才华横溢的士人,被赋予了修撰之职,侍读东宫,后升为太学东卿。在皇太孙朱允炆的时代,他对分封各地的叔王心存疑虑,开始考虑削藩大计。作为太子身边的近臣,黄子澄自然被问及此策。
面对朱允炆的担忧:“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冷静应答:“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如有变故,朝廷的军队足以压制。汉之七国曾强,终也败亡。强弱之势虽异,但顺逆之理不同。”他的回答深得朱允炆赞赏,被尊称为黄先生。
朱允炆继位后,改元建文,黄子澄受任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参国政,二人共同谋划削夺藩王权力。虽然与齐泰在削藩策略上常有争论,但黄子澄的建议被建文帝采纳,这也为后来的战事埋下了伏笔。
燕王朱棣借助黄子澄等大臣支持削藩的机会,以奸宦之名发兵北京。兵强马壮的燕军势如破竹,直指京都。面对燕军的攻势,建文帝的应对策略初时并不顺利,但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更换将领,结果却并未好转,使得朱棣成功攻破南京。
南京失陷后,黄子澄仍秘密谋划反抗朱棣的行动。然而他的行踪被人告发而被捕。朱棣亲自审问时,黄子澄抗辩不屈,最终被磔死,并被族诛。据记载,他被诛九族,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
黄子澄的忠诚与节气却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士人,清乾隆帝更是追谥他忠悫。这位名臣,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毫不畏惧的勇气,书写了一段忠诚与节气的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