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升迁稳坐的原因:赶上个好脾气的皇帝
未解之谜 2025-04-27 14:52www.bnfh.cn世界未解之谜
包拯出身于显赫的官僚世家,自幼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传统戏曲为了突出他的身世背景和对百姓疾苦的了解,描绘了他被父母遗弃、由嫂子抚养长大的情节,但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包拯29岁那年考中进士,按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即可外出做官,这也是他十年寒窗苦读的目标。他年迈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这使得包拯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离家做朝廷命官,还是在家侍奉父母?在功名与尽孝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称赞他:“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包拯的死对头欧阳修也客观评价他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包拯的至孝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好友吴奎赞颂他“竭力于亲,尽瘁于君”,这是旧时代社会士大夫在道德上的两个重要标志。当朝的仁宗皇帝也坚守孝义高于一切的行动理念,在这方面,包拯的自身优势得以显现,引起了仁宗皇帝的注意。
包拯之所以被后世所歌颂和怀念,不仅是因为他为百姓做了好事,更是因为他的个人道德品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史载,包拯为人刚直,敢于忠言直谏,从不趋炎附势。他坚守“大奸必摧”的原则,是北宋仁宗朝一位正直之臣。吴奎在他的《墓志铭》中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
每个杰出人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包拯从政时,北宋的统治已进入中期,开国时期的朝气渐渐消失,官员大多变得懒散。选拔能为国家干实事的人成为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这为包拯展示他与众不同的才华提供了机会。他的成长背景、道德观念和才华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成为汲取人格力量的源泉。
上一篇:最适合守荆州的五位将领,没有关羽,第一堪称
下一篇:没有了